您好,欢迎访问BWIN必赢(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全国服务热线:+86 0932 8888

BWIN·必赢(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联系我们

BWIN·必赢(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联系人:BWIN必赢
手 机:13988888888
电 话:+86 0932 8888
地 址:广东省BWIN必赢(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母婴知识

您的位置: BWIN必赢 > 新闻动态 > 母婴知识

bwin必赢体育官网儿童科普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08 07:17人气:

  bwin必赢体育官网儿童科普知识十篇儿童科普读物的主要目的是要带给孩子科学精神和对事物的好奇心,如何运用插画把科学内容准确而有效的传递给儿童,并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优秀的科普插画对此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儿童科普插画主要由图形、文字、色彩三大元素构成。图形是视觉信息传达的主要载体,主体信息通常都由图形传达;文字是对图形视觉信息不能表述部分的补充及丰富;色彩主要用于渲染效果和气氛,他更多的是起到烘托视觉氛围、增强视觉感染力的作用。这三个构成元素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信息的传达。现代儿童科普插画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较传统的写实风格,直接而理性地用写实画面把文字内容表现出来。二是近些年兴起的漫画类绘画风格,通过大胆的夸张和变形来达到写形于外,写意与内,来传达科学的内涵。

  从儿童成长发育的生理角度讲,3岁~12岁正处于智力与生理的快速成长期,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理性认识还是模糊、短暂、破碎和不完整的,这是由于儿童逻辑语言的发育晚于形象语言的发育。所以儿童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从图形影像开始的,由于人的左脑和右脑的功能不同,影像和图形对右脑的功能起主要刺激,声音和文字对左脑有较深的关系,因此影像、图形和色彩能够给儿童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可以说儿童的阅读是以读图开始,在儿童识字之前和识字量很少时这种方式是儿童知识来源的主要途径,而科普插画的阅读在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和想象能力等方面都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插画是现代儿童科普读物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一本儿童科普读物插画占总幅面的一半甚至2/3以上都是常见的事。纵览近些年来国内外儿童科普读物的发展,不难发现,科普读物中变化最大的就是体现科普内容的插画了。较比以往,插画不仅数量大,且无论是绘画的方法、还是表现形式的展现,都因科普读物特殊的教育目标和功能有了蓬勃的发展。儿童科普插画发展到今天,插画和内容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已经不仅是内容简单的图解了,而是很多内容和知识都通过图形元素进行传递,日本大师松居直认为,“图画书不是图画上加文字,而是图画乘以文字。儿童不仅仅是对儿童内容的图形再现,而是对文字内在意义的升华”。

  现代的儿童科普读物越来越强调科学知识的故事化,把一般人视为抽象的、深奥的、枯涩的科学知识,用形象直观浅显地表达出来,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阅读,这种以故事形式展开的科普读物,除了体现必要的的科学知识外也注重模仿儿童稚拙简洁的表现方法,优秀的儿童科普读物总是善于以儿童的目光及心理去传达科学知识,并根据儿童的审美心理和认知能力做适当的艺术渲染,所以说童稚和趣味是儿童科普插画创作的钥匙。

  如英国著名科普作家凯特帕蒂编绘的《我以前不知道》儿童科普丛书通过一个个奇妙的科学故事,通过孩子的眼光和精美的写真插画让读者时而飞上太空,时而潜入海底,走进雨林,返回远古……你会发现宇宙万物有如此神奇的魅力。

  在这套书中,你会感到惊奇,我们熟悉的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原来也有那么多新鲜有意思的故事。自己动手做做书中简简单单的实验,玩玩书中有趣的智力游戏,你就会明白,科学知识其实是我们身边许多好玩有趣的事情。

  现在儿童科普读物中的童稚与趣味性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儿童情趣的审美取向决定了儿童科普插画的作者也必须以孩子的眼睛去看世界和理解世界。童稚与趣味性要渗透在整个的创作中,根据儿童的心理倾向、目光去构造画面,并在造型、构图、色彩、材质和技法上表现出来。

  夸张和变形是现代儿童读物插画创作的独特艺术表现方法。恰当的夸张和变形是让儿童读物插画产生童趣的主要途径。所谓夸张和变形是指画家在创作中适当运用夸大、奇特的手法描绘对象的特征,使画中的形象更加鲜明,更具特色。

  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备,其有意的注意选择性和稳定性都较差,所以儿童还不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他们的视觉感受往往带有偶然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容易被新颖、奇特、夸张的刺激所吸引,所以图形简练、单纯、概括有利于视觉形象的识辨与记忆,因此用适度夸张和概括的图形来表达视觉对象,更加近似于儿童熟悉的单纯视觉感觉样式。这种表现方法不仅可以调动儿童的阅读兴趣,增强插画的趣味性,更能促使儿童更好地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特征,加强插画的知识和表达的效果。同时,成功的夸张和变形对于促进儿童感知能力的提高,启迪想像,开发智力,培养美的情操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

  在实际生活中,幼儿很难分清外形相似、色彩相近的事物,如马与驴、狼与狗、老虎和豹子,但是经过适当夸张和变形后突出表现这些动物的不同特点bwin必赢体育app下载,幼儿就能较轻易的分辨清楚。所以,夸张和变形就是对所描绘对象的在真实形态的基础上,对其主要的形象特征、特点经过抽象概括并加以强化,使其更具感性,达到启迪儿童对客观世界基本特征的认识。

  比如英国儿童科普作家尼克・阿诺德创作的《可怕的科学》把经典科学、数学、自然、地理等百科知识编成了数百个不同的真实而新奇的故事,这里孩子们可以去星际、大自然、去旅行,与动物、植物、昆虫可以直接对话,再加上生动、幽默令人捧腹大笑的插画,孩子们发现科普读物原来也很亲切刺激,也可以像惊险小说一样让人着迷。 当然,儿童读物插画的夸张和变形应从儿童的认知能力出发,在了解儿童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满足儿童的需求,使科普知识通过插画的形式让儿童喜欢看、看得懂、有童趣并能打动儿童、启迪儿童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就决定了科普插画不能脱离客观世界的科学性进行离奇的夸张和变形。

  想像也是儿童科普插画基本的主要表现特征。儿童在阅读过程中以联想为主,他们依赖视觉图形展开想像。这就要求儿童科普插画作者必须拥有高度的想象力,让孩子透过视觉形象充分地感受到作者生动和丰富的想像,从而惊喜地进入绮丽奇妙的科学世界。 想象力在科学发现和发明同样是弥足珍贵的,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幻想的世界是不能存在的,他们只生活在现实的生活中。爱因斯坦说,“对科学而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能畅游整个世界”。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所以激发想象是儿童科普插画的重要功能,想象在儿童知识面拓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特别珍贵的价值,想象的价值不仅能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还能使他们保持一份心灵的调皮和新鲜感,这是必须要保护的心灵世界。

  在很多优秀的科普插画中,陌生、冷冰的物理世界通过作者的奇妙创作转化为了一个个鲜活的拟人化世界,为儿童的幻想世界和真实的生活中架起一道桥梁,让孩子们在幻想与现实世界中自由往来。鲁迅先生在评价《看图识字》中曾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况,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所以给儿童看得书就必须十分慎重,做起来也十分烦难。”可以说,一个成功的科普读物描绘的科学世界如同安徒生的童话世界一样令人神往,孩童们在阅读这些读物的过程中获得了想象的翅膀和发现知识与美丽的眼睛。

  《红蚂蚁自然丛书》通过塑造了拟人化的中国新形象――“红蚂蚁”,连串了许多科学上的故事和动物、、自然、生活等多方面的科学知识,可谓形象直观、别出心裁,是一部知识与情趣兼容的科普读物,充分照顾了少年儿童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用几百幅精美而充满想象的图画来展示和解答科学知识,既满足了那些有强烈求知欲的孩子的知识需求,又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想象是满足孩子求知欲、寻求知识的绝佳捷径,它可以让孩子在短时间内吸收到更丰富、更有用、更重要的知识。好奇心是发现和创新的动力。当孩子们明白了生活中的一个个“为什么”之后,他们会惊喜地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奥妙与神奇,并会努力在这多姿多彩的世界中留下快乐的足迹!

  2010年,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虽然有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只相当于日本、加拿大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我国大多数公民对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较低,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愚昧迷信在某些地区较为盛行。公民科学素养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我国的少年儿童的科学素养结构存在明显缺陷。

  作为从事少儿科普图书策划、出版的科普工作者,应该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努力策划、组织、编辑、出版利于少年儿童科学素养提高的各类少儿科普读物。

  目前在我国,少儿科普图书仍然是少年儿童最主要的受众传播方式。少儿科普图书真正要带给孩子的是科学精神和对事物的好奇心,少儿科普图书不仅要向孩子们传播科学的知识,更要向他们传递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一本好的少儿科普读物不仅可以使少儿获得科学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使他们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做好少儿科普读物的出版,对于儿童科普素养提升,进而对于全民科普素质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培养少年儿童的科学素养,需要多管齐下,例如,科学课程的设置、科技馆的修建、科学教师的培训、科普基地的建立。在所有这些措施中,少儿科普图书的出版是最简便、最低成本的措施,比起动辄经费高昂的科普基础设施的建设来说,科普图书具有很高的覆盖性和便利性。

  (1)科学知识正确,难易程度把握到位。能诱发孩子对科学和技术的兴趣,增进孩子对科学概念和本质的认识。

  (2)文字生动有趣。浅显易懂、具有可读性、趣味性和启发性。把科学知识融会在故事中,用巧妙的形式来传达深奥的科学道理,简单的文字、少儿化的语言、幽默的风格,这些可以减轻少年儿童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疲劳感”,增加他们的阅读兴奋点,提高阅读效率。

  总之,优秀的少儿科普图书能够避免孩子厌烦的说教形式,让孩子在自娱自乐、潜移默化中悄然接受科学知识。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出版的少儿科普读物都在五六千种以上。当下,由《神奇的校车》、《可怕的科学》、《迪斯尼儿童百科全书》、《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昆虫记》等众多耳熟能详的图书组成的少儿科普阵营,把图书市场装扮得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但是在繁荣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当前占据各大图书市场的销售主力军,仍然是国外引进的一些优秀少儿科普图书。这些畅销书多是成套引进出版的,且以故事或漫画的形式讲述科学,语言文字优美风趣,知识严谨,图片精美。

  与引进版少儿科普图书相比,我国原创少儿科普图书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如品种单调、观念陈旧、形式古板、互动性差,缺少服务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定位不清晰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多数科普作家专业知识功底深厚,但对自己的服务对象不明确,对目前我国少年儿童的思维方式、心理特点、知识状况不甚了解,在语言表述方面不知如何对孩子说话,专业术语运用太多,其后果就是造成小读者理解困难,不太能读进去。

  我国很多科普读物采用一问一答的“填鸭式”方法向孩子输出知识,重在告诉读者答案,很难引导小读者去思考问题,更无法带领他们发现探索科学的乐趣。科普图书真正要带给孩子的是科学精神和对事物的好奇心,就像引进版的《科学家工作大揭秘》丛书,并不是在笼统地介绍古生物、考古等艰涩难懂的知识,而是从研究这些学科的科学家入手,配合大量真实的图片、数据和故事,将科学家们真实的工作状态展现在小读者面前,帮助他们揭开科学家的神秘面纱。

  原创科普读物一般文字多于图片,文图样式较为固定,编排形式过于死板,外观设计不够活泼,不符合孩子的阅读心理。

  从英国引进的《可怕的科学》系列科普图书以其定位准确,形式、观念新颖,以幽默的方式,创造了当前儿童科普图书的销售奇迹,在欧洲的销售量曾超过《哈利·波特》,并成为一套国际性的超级畅销书。这套丛书总共60种,分成经典科学、另类新知、自然探秘、经典数学、体验课堂五大系列,每个系列由5~20种图书组成。每部书都有一个耸人听闻的书名:《绝密身体报告》、《触电惊魂》、《显微镜下的怪物》、《杀人疾病全记录》、《肚子里的恶心事》……。作者阿诺德通过精彩生动的故事,把医学、卫生方面的知识讲得十分透彻。同时书中还有大量的漫画,把严肃的科学知识切割成不同部分:有问答,有恐怖档案,还有历史小故事。读者除了被惊悚,还可操作。

  提倡大科学家创作少儿科普图书,既可避免少儿科普作品在低层次徘徊的弊病,又可保障图书与科学技术同步发展。例如张景中院士的《帮你学数学》、刘厚一的《算得快》等作品已被公认为科普精品,深受广大少年儿童读者的喜欢。当然,进行少儿科普创作,不能光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就行了,知识要广博精深,还要深入浅出。因此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少儿科普作家,门槛是很高的。

  同时要加强少儿科普编辑队伍建设,加强出版单位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互动。因为优秀的科普作者和编辑队伍是追求原创、打造少儿科普出版核心竞争力的两大支柱。国外有一批以科普出版为核心业务的出版公司,专业性较强,在科普图书方面分类细致,因此形成了稳定的少儿科普作家队伍,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并能通过不断的资源整合,挖掘潜力,从而吸引更多科普作家加入,形成了良性循环。

  3.2要增强服务意识,要站在读者的立场上,深入研究当前条件下我国少年儿童的思维、心理、知识状况,全方位开拓选题

  科普要为孩子着想,从孩子出发,用孩子们喜爱的形式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因为孩子们的理解力、人生阅历有限,身边许多在大人看来很恶心的事物却是他们制造诙谐幽默的主要材料,同时也是他们去宣泄日常许多负面情绪和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像大便和放屁等内容,也许在看来都极为不雅,甚至被认为是恶习而毫无意义,但孩子们有时候却认为这挺有趣也很可笑。因此,编写少儿科普读物时,应根据少年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点,突出少年儿童本位,既要紧密联系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思维和认知的实际,又要能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体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具体到知识点叙述上也尽量浅显生动,丰富而充满趣味。

  眼见为实,孩子的认知有限,缺乏抽象思维,对于孩子,讲讲身边的石头(沉积岩、变质岩、火山岩),讲讲我国名山大川的地质演化过程,讲讲路边常见的花草树木,讲讲公园和植物园中的珍稀物种,肯定比关于DNA、大爆炸等问题更容易吸引小读者。

  像引进版儿童彩绘本《法布尔昆虫记》就是比较吸引孩子们的优秀科普图书。这套科普大餐以诚挚的童心、灿烂的画笔、诗一般的语言为小读者们讲述了法布尔先生的科学巨著中的故事。为了勾起小朋友对昆虫的亲切感,作者给每一只小虫子都起了名字。书中的绘画也非常棒,小读者们完全可以透过彩图看到小虫子们的喜怒哀乐。因此,小读者很容易对故事发生兴趣,就能很轻松地了解到昆虫的习性。作者和绘图者抓住了法布尔《昆虫记》原文的主旨,通过精心节选一些小故事,基本上做到了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很适合儿童阅读。

  “激发兴趣、享受快乐”是从事各种科普工作的指导思想,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则要注意使用多种方式引导和满足孩子们的内心需求,这样他们才能有兴趣,也才能感受到快乐。比如在开展各种科普活动时最好能让孩子们亲自动手操作,这样他们的参与感就会更强、体会就会更深,激发出来的兴趣和享受到的快乐就会更大。

  由于少年儿童年龄跨度大,在识字量、理解能力上都存在差异。一般来说,低龄儿童(学龄前)对于图的感受力比文字强,比较适合读以图为主的科普读物,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可开始阅读图文搭配的科普读物,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由于识字水平、理解力的提高,则可以读以文为主的科普读物。因此在出版科普读物时,应根据读者对象的不同层次,在文字深浅、图片多少、版面编排上做出不同的安排。

  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在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70%以上,而少年儿童又是防御自然灾害最薄弱的群体之一。在我国,0—14岁年龄段人口数量占到全部总人口数的20%左右,其中6到14岁学龄儿童占到总人口数的13%左右,这部分人群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心理承受能力和判断能力不及成年人,自我防范和自救能力不强,如果再缺乏必要的防灾知识,一旦灾害发生,就容易惊慌失措甚至危及到生命安全。群体规模和年龄特点,让气象防灾减灾宣传不能忽视这部分群体,因此,如何研制出适合这部分人群接受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产品,是气象服务的当务之急。

  提高公众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全民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是中国气象局“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而其中做好气象科普工作则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与方式。巧合的是根据2011年央视索福瑞调查显示,在气象节目附加信息方面,观众对“气象科普知识”提及率也较高,达到39.26%。

  以学生为主要目标群体和参与者的少儿气象科普产品,将会成为气象科普知识在校园中实践的关键环节,也是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知识推进中小学的重要平台。中国气象防灾减灾亟须积累和建立一整套少儿气象防灾的宣传体系和互动模式,与学校、社会科普基地相结合,形成良性、科学的少儿防灾减灾氛围。当灾害发生时,有知识可以依据、有模式可以参考、有标准可以防范。

  在国外,日本、智利以及欧美等发达国家都把防灾减灾知识作为一种系统的教育形式对待,非常重视对少年儿童防灾减灾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普及、宣传和培训。例如日本注重经常性的教育训练,编有《危机管理和应对手册》《防灾教育指导资料》;在美国,从小学就开设专门应对突发灾害培训的课程教育,孩子们从小就知道在应对灾害的过程中如何进行自救和相互救助。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在《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中,通过对千名儿童的追踪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假设:若17岁时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为100,则4岁时就已具备50%,8岁时达到80%,剩下的20%,是从8-17岁的9年中获得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早期阅读、计算能力对日后的智力发展影响最大。

  少年儿童的视角区别于,在对于气象防灾减灾产品的理解上,逻辑性强、结构缜密的气象防灾产品无法引得大多数少年儿童的兴趣,气象服务需要从儿童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以及阅读在儿童中的重要影响力来判断,研发趣味性强、可读性强、具有美感的系列产品。

  在由电视、电子游戏和网络所构筑的科技世界中,孩子与书本的距离愈来愈远。近年来,世界各国所推动的教育改革,几乎都把推广阅读风气,提升阅读能力列为重点,甚至识字率或阅读能力在全球名列前茅的英国、日本、芬兰等国,都纷纷发起全国阅读年的活动,希望举全国之力,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绘本”这个词来自于日文,与英文对应的是“picture book”。从一般意义上讲,绘本或图画书所指的对象是相同的,即那些图文紧密结合的图书。在世界范围比较通行的理解是“为儿童”创作的图书。

  “画”是绘本的生命线。儿童凭借图画来读懂故事的脉络或者理解图画提供的知识、信息。通过视觉来吸引孩子,绘本中的绘画可以作为独立的绘画作品来欣赏,但它不仅仅是通过线条和色彩的配合或对于构图和形式审美而引起孩子的愉悦,儿童与绘本中绘画的关系,首先是在画上看出故事或知识、信息。从这一意义上讲,绘本也是孩子了解知识、进入阅读、提升阅读兴趣最早的途径。鉴于此,作为气象科普产品的研发,完全可以借鉴绘本本身所具有的故事性、可视性,让绘本成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的一种有效途径。

  现有气象科普读物中,图解方式的气象科普读物所占比例小,研发空间大;研发手绘版气象科普读物在国内尚属首次。目前关于气象科普的读物共有90余册(查阅范围包括中国气象科普网和当当网的主流科普图书)。检索统计结果显示,通过文字方式介绍气象科普内容的读物占到了93.4%,另有通过实验方式介绍气象科普内容的读物2本,而通图解形式的科普读物只有4本,占全部气象科普读物的4.4%,无手绘版气象科普读物。

  手绘形式、有趣且富有美感的气象科普传播符合受众接受心理,产品期待度高。资料显示,公众对气象科普趣味性的满意度远低于气象科普的可读性,趣味性和美感性不足是当前气象科普传播的一大瓶颈。从受众接受心理层次,手绘读本具有返璞归真的童趣,在增加阅读的趣味性、戏剧性和故事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符合现代社会对回归自然、简约清新格调的心理期待。

  气象科普绘本通过图形加简单文字的方式,来营造灾害发生时的场景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间接将面对灾害时的各种情绪与生活切面的经验告知孩子,让孩子借此认识及诠释人类的种种行为与思考模式,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我们每个人的经验和触角都是有限的,我们无法预知每一个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无法将所有灾害提前预知并告诉孩子如何防范每一种灾害,我们只能通过书本传播这种经验,无疑绘本是气象科普与孩子之间的一条有效途径。

  在一本绘本里往往是知识性与文学性兼具。美国凯迪克奖把绘本是否具有儿童性作为一条重要的标准提出来:“评审团必须以儿童的理解力为前提考虑该书是否有杰出的表现”。

  作为体现气象科普的绘本,内容编辑、图形绘制的一切出发点是“孩子的理解力”。在围绕孩子理解力的同时,气象科普绘本必须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气象科普知识如何简单化、情节化?绘图如何在兼具观赏性的同时兼具知识性?如何通过阅读气象科普绘本图书提供给孩子各种经验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以协助孩子了解人类的行为与思考,并具备面对与适应不同情境的能力?

  首先,在选题策划上,气象科普的知识必须结合生活实际。孩子的思维方式比较简单,不会做过多的知识延展,例如,关于雷雨天气的安全防范,只要告诉他们什么情况下怎么防范,因为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基于积累的知识有限,他们对于信息点扩展会比较少;关于海陆风的变化,可以营造一次海边的篝火活动,通过火焰的变化来告诉读者风向的变化。

  其次,气象科普信息以结论性的知识点为主,不求大而全。例如,“为什么凡草木花皆五出,独雪花六出?”“为什么下雪之后特别安静?”等等。

  再次,绘本中使用的语言需要浅显凝练,将科普信息融入一定的故事情节中,以符合少年儿童阅读习惯和接受习惯。儿童的思维基本是线形的形象思维,缺乏对于知识点的总结和概括能力,对于气象知识的把握,如果能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将其带入一定的情境中去,然后顺理成章地接受气象科普知识。例如,户外防雷的安全知识,如果知识罗列出1、2、3点,那么读者的接受思路会是1、2、3点,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关联,形成的记忆也是割裂和分散的,而如果是将1、2、3点融入儿童的郊游情节中,那么这些割裂的知识点便有了相互存在、相互依赖的条件,儿童记忆起来因为有了情境关联,因而也就更容易。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绘本图形需要明快,在强调色调、线条清新明快的同时,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绘本氛围。松居直说:“好的图画书作者会以历历在目的方式来叙述,将要说的主题传达给孩子,同时将插画的细部与整体结合,以图文一致的形态表现整个故事。这种图画书能使孩子确实把握主题,相信作者的描述并产生共鸣。”①

  科普绘本在对于绘画的把握上更是要求细节和整体的配合和一致。如果细节过多,孩子缺乏整体的把握,如果整体过多,那对于科普的知识点的掌握又无法达到准确的目的。

  例如,关于鹅毛大雪的科普。文字内容:“我们在形容雪花的时候,往往会说到鹅毛般的降雪,不过现实生活中真的有鹅毛一样大的雪花吗?其实,所谓的鹅毛大雪,并不是单个的雪花,我们见到的从天而降的单个雪花晶体的直径一般为0.5至3毫米,几乎微不可见。不过雪花从云中下降到地面,路途很长,多个雪花很容易互相攀附合并在一起,这种由许多雪花粘连在一起,经过多次的合并而形成的大雪片,就是我们所说的鹅毛大雪。最大的直径可达15毫米左右,当然和鹅毛相比还是小了很多,我们更在意的是那一份雪花悠然飘落的意境。”其中“我们见到的从天而降的单个雪花晶体的直径一般为0.5至3毫米,几乎微不可见”,通过图形中放大镜的“细节”展现出来,生动而有趣。

  将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工作是中国气象科普的重要工作目标。实现这个目标不仅需要创造良好的教育体制环境,同时亟须推出一批适合少儿接受心理的气象科普产品。本文所提出的创作天气科普绘本的构想已在中国气象局气象影视类节目中投入实践,并已成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工作的重要传播形式。

  “儿童哲学”由美国著名哲学家、新泽西蒙特克利尔州立大学教授马修·李普曼博士所创建,1969年《Harry Stottlemeire’s Discovery》(中文版题名《聪聪的发现》)的发表宣告了儿童哲学的诞生。随后,李普曼白手起家成立了儿童哲学研究所,希望通过大规模地培训中小学教师,向儿童普及哲学,这一大胆设想受到了许多人的怀疑。19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李普曼儿童哲学系列教材的出版以及儿童哲学课程在中小学的成功开设,一场儿童哲动在美国悄然兴起。1980年代以后,儿童哲学在国际上的影响迅速扩大,迄今为止,儿童哲学已经在包括中国在内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普及,李普曼的观点和方法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李普曼及其同事认为,知识的分门别类(如语言、艺术、科学等都是由老师教的,而非孩子们最初认识世界的方式。因此在小学教育的早期阶段,知识分科壁垒的过早设立会妨碍孩子提出问题或基本推理能力的形成。同时,儿童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入学校,而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在随后的学校生活中消失殆尽,这是传统教育的结果。传统教育所关心的只是儿童是否掌握了现成的知识,而不是培养他们正确判断和评价的能力,或者批判性地思考他们所学的东西。传统教育使儿童认识到问题的答案都是现成的——或在书上,或在网上,或在老师的头脑中。和独立思考怎样解决问题相比,查询现成答案是更快捷、更准确的方式。开设儿童哲学课可以矫正这些缺陷。因为儿童哲学课是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专门训练儿童思维的课程,它关注的是儿童的思维过程,是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及思维能力,而不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当然,儿童哲学的目的并不是把所有的儿童都培养成为职业哲学家,而是发展他们的批判性、创造性和关怀的思维方式及其态度,帮助儿童成为有创见的、善于思考、更富理性、更完善的个体。

  “儿童的哲学”可以界定为儿童关于世界(即常说的宇宙人生)的观念,既包括儿童的好奇、困惑、探究,也包括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与阐释。广义的“儿童的哲学”可以涵盖儿童的整个精神世界。

  其实在我国,人们常说的“儿童哲学”并不是“儿童的哲学”,而是美国哲学家李普曼提出的儿童哲学教育计划(Philosophy for Children),这一英语名称似可直译为“给儿童的哲学”,又可意译为“儿童哲学思维训练”或“儿童哲学探究计划”。

  “儿童哲学”所包含的另一项内容:“童年哲学”(Philosophy of Childhood)。在西方,童年哲学被视为与科学哲学、历史哲学、宗教哲学等学科类似的哲学分支。童年哲学主要研究以下问题:童年概念、童年的历史、童年的比较文化研究、儿童观、儿童的权利、儿童的艺术、儿童的社会地位、儿童认知和道德发展的理论流派等问题。作为具有对偶关系的概念,童年与成年对应,儿童与对应。童年最直接的载体是儿童,尽管也有童年;儿童所处的人生阶段是童年,但“儿童是之父”,是立身于其童年时期的那个自身——儿童——所建构的生命生活生产的基础之上的。所以,童年哲学就其实质而言就是儿童哲学。

  马修斯对童年哲学有特殊的贡献,他著有《童年哲学》(1994)一书,并为童年哲学建构了一个初步的理论框架。在该书序言中,他披露自己在豪利幼克山学院(Mount Holyoke College)已经以“童年哲学”为课名开课。马修斯企望童年哲学在学术研究、写作和教学方面,能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工作领域,并在未来的哲学课程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从哲学和心理学中探寻“本义的儿童哲学”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和教学观念。首先,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国外儿童哲学课程所隐含的教育哲学观念加以优化,对国外儿童哲学课程所隐含的教育哲学观进行挖掘,树立与儿童哲学课程的根本使命相适应的教育观念。

  其次,我们有必要对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中那些影响儿童哲学课程普及的体制进行调整。当前我国的课程管理体制虽然为儿童哲学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但我们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在校本课程开发上缺乏互动与合作,这将阻碍儿童哲学课程的系统化。儿童哲学课程在中国的普及,有赖于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合作。而教育主管部门对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引导,则是促使各级教育机构合作、实现儿童哲学课程系统化的关键。

  此外,儿童哲学的普及还有赖于教师在教育观念方面做出积极的调整与变革。虽然,儿童哲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但儿童的思维活动却不仅局限在专门的思维训练课程中,学校教育中其他的学习活动也是锻炼思维能力的重要资源。并且,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中闪现出的某些“灵商”,更是教师们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积极进行思维锻炼的最为丰富的儿童哲学课程资源。因此,儿童哲学课程的推广需要教师们改变将学生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发展截然分离的传统理性主义教育观,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创设隐性课程、生成探究性学习等方式,积极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儿童哲学课程在中国的普及不仅需要在学校教育中为儿童开发专门的课程,还需要研究者积极探讨“儿童哲学课程”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需要教师和学校树立与儿童哲学相适应的“学校教育哲学”和“教师教育哲学”。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旧时,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发蒙。儿童入学,首先教他们读“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是儒家哲学最重要的课本。可见,哲学启蒙在中国具有悠远的渊源。

  中华民族的传统哲学主要有儒道释几种,它们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如果我们以“同情和敬畏的态度”来仰看它们,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在自己哲学的立场上都是正确的,都具有文化陶冶的价值。每一家哲学都有其基本的哲学范畴、价值取向和思维方法以及自身演进的轨迹,都有其主要的代表人物,这些代表人物的思想往往又表现在他们的个性和生活中。所以了解这些哲学就应当了解上述的这些东西。当然,把这些东西展现给儿童要注意到儿童精神发展的水平。这些哲学发展过程中出现过许多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涵括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例如,道家哲学尤其是庄子哲学往往是以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承载表达的,如庄周梦蝶、庖丁解牛、邯郸学步等,禅师们授经传道解惑的过程中也有许多趣味横生、令人叫绝的故事。我们可以让儿童听故事、动脑筋。只要哲学故事编排得当,儿童对其中的哲学内容的认识必然会由浅入深、循序而进的。这种渐进过程是儿童接受文化陶冶、挖掘自身精神潜能,逐渐占有历史文化的过程。

  爱智慧是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爱智慧的天性就是儿童哲学教育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从这个出发点入手,改善和促进儿童哲学教育,使儿童更好地发展。

  首先,尊重儿童学习哲学的权利,给儿童提供学习哲学的机会。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给儿童提供学习哲学的机会是有可能的。儿童的哲学是对智慧的追求,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建筑智慧的工程,两者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在教学中,虽然不能专门为儿童提供追求智慧及专门思维能力、推理能力的训练,但是教学中的哲学主要是渗透哲学,应该训练儿童的一般思辨能力,是对智慧的无限追求。在教学中难免会涉及哲学问题和锻炼思维能力的机会,只要灵活把握教学任务,给儿童提供爱智慧、思维训练的机会是可能的。儿童追求智慧,思维状态是良好的,是积极主动的,有助于促进学科的学习。

  现实技术也称为AR,借助计算机技术将现实生活中较难体验到的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等进行虚拟化操作,并通过电子屏幕将现实与虚拟画面进行交织的一种技术,为儿童打造了全新的视听感官世界。AR技术在科普图书中的应用,掀起了儿童阅读模式的新浪潮,这一技术的发展也引发了各界的讨论与关注,尤其是作为家长更是对现实技术图书表示出更多的牵挂与担忧。本文通过实践调查,客观收集家长对现实技术科普图书秉持的态度,并作出总结与分析。

  1、现实技术的应用弥补了传统科普读物的不足。传统科普读物只是用简单的图文形式展现科学技术知识,能表达的内容局限、不够完整和清晰,导致儿童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如,由于图形绘制的原因,有小朋友错把小猫认成小狗,错把番茄当作苹果。传统科普读物也不能很好的展示自然现象、科学实验、及已不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事物。增强现实技术能将所有事物及过程通过虚拟世界完整呈现,并与真实世界进行“无缝”衔接,弥补了传统科普读物的不足。

  2、现实科普图书契合儿童心理发展特性。在对AR的具体评价中,许多家长表示显示现实技术科普图书有很好的视觉效果,并且同意阅读形式很新颖,观察出儿童对此书表现很大的兴趣。可见AR技术应用在科普读物中确实不同于传统的科普读物,能通过技术处理把课本内容从二维图形转换为可以发出声音、可以运动的富有生命力的角色,从视、听、感、观各方面激发孩子的兴趣,使现实科技读物变成易被儿童接受的具有亲和性的科普读物。由于儿童的热爱,与科普读物真正契合和的感官发展需要,使得现实科技在科普读物中的应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相比于一般读物,能使儿童更加投入,激发孩子的探索欲与好奇心,实现寓教于乐的教育目的[2]。

  3、现实技术应用于科普读物得到家长认可。在实践调查中,学生与家长共同阅读科普图书之后,有大部分家长对AR图书做出较高的评分,表明家长对科普图书持肯定态度[1]。阅读结束后,许多家长主动询问了AR图书的购买渠道,其最后呈现的购买力度与图书评价之间呈现良好的正相关结果,表明现实科技在科普图书中的应用有一定的市场基础。

  现实技术的实现需要借助手机、摄像头、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协助来实现,这些因素使部分家长对儿童使用科普图书的有益性产生质疑。有些家长表明担心儿童因过分沉溺现实科技科普图书对视力、语言发展能以以及亲子关系造成不良影响。确实,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美国儿童联盟在2000年时曾对使用电子产品的儿童身体、情绪、认知等各方面做过系统调查,并明确对低龄儿童使用电子产品提出反对意见,表明电子产品确实会对儿童的成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亚洲最近的调查也显示儿童的近视发病率以攀升至29%,而且发病原因与使用电子产品时间呈正相关关系,但同时也表明,3岁以上的儿童使用电子产品时可以从中获得较大益处[3]。

  调查中,有家长对AR图书表示出否定态度,认为儿童在AR科普书中的投入,会使传统的父母向儿童传授故事的这一方式受到冲击。并且质疑AR技术的运用是否能真的带来有利的影响,有些家长认为AR技术在图书中的内容显得单薄,而且技术上也不够成熟,并且AR技术显示的内容对儿童理解图书所传递的内容没有本质上的显性帮助,可能对儿童视力、情感与认知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结语:AR技术在儿童科普读物上的技术应用使图书行业又迎来发展新机遇,AR技术在儿童读物上也能高度契合儿童发展心理,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但是任何一场改革都会伴随质疑与挑战。AR技术的运用,应正视可能为儿童成长发育带来的隐患,在此基础上寻求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式,结合科普课本的真正教学目的,用AR的丰富的视听感受特性,激发儿童的探索欲与好奇心,为儿童的学习与认知发展带来质的提升。

  [1]李建荣,孔素真.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实验室科学,2014,03:98-100+103.

  一谈到科普,很多人立即主观上把“科”定义为自然科学,这一下子就把科普的内容狭隘化了。其实“科”里面不仅包括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和介于二者之间的“交叉科学”,以及蕴含其中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如果当今的少年儿童仅仅了解科学知识,而没有培养起科学精神,不具备科学思想,不会用科学方法处理问题,那么他们很可能会被伪科学迷惑,被封建迷信左右学习和生活。

  这就涉及如何“普”了。很长时间以来,孩子们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科学知识的位置。很多科普图书对于少儿来讲就是“填鸭式的灌输”,根本没有使他们进入主动参与的角色。其实,现在国外已经开始推行一种更为科学的说法来取代传统意义的科普概念,那就是“公众科技传播”。“普及”给人一种单向被动接受的感觉,而“传播”则实现了双向互动的特点。据调查,绝大多数孩子不愿意阅读强加给他们的、摆出一副权威姿态的知识类书籍。

  出版社只有充分认识大科普概念,引入“科技传播”、体现平等互动的先进理念,才能使科普图书迈上新台阶。

  1.科普图书的作家老龄化明显,市场上有限的原创科普书都是些“老经典”,比如湖北少儿出版社今年1月出版的《中外少儿科普精品书系》,选编的是建国60年以来已经出版的中外科普名篇。据调查,由于激励性不够,现在大多数科学家和科研人员认为写科普书,尤其少儿科普书太小儿科,容易受同行鄙视,稿费也得不到多少,这种“坏了名声还赔本”的事情他们不愿意做。何况写少儿科普书花的心思丝毫不亚于写科技论著。

  2.写少儿科普书需要作家的专业知识水平和驾驭语言的能力都很高,哪一方面薄弱都不会创作出好作品,于是市场上罕见优秀的原创少儿科普书,这使得原创少儿科普书市场惨淡,也因此更鲜有人愿意从事该领域的创作。

  想改变当前的局面,需要国家的扶持,比如增加对科普资金的投入,对于获奖的优秀科普作品,除了有奖励基金,还应该有一定的政策,比如将其列为科研成果等等,这样才能激发科技专家从事科普创作的热情。

  出版社还应该培养自己的作者队伍,定期举办年轻科普作品创作者的文学素养培训班,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使其文字能够贴近少儿。另外,出版社还应培养少儿科普图书阅读推广人。

  1.有些原创少儿科普图书内容陈旧。尽管都是传世佳作,但社会飞速发展几十年,书中的图文表现形式已不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

  2.选题雷同重复现象严重。像《十万个为什么》目前市场上就有上千个品种;而各类少儿科普百科更是层出不穷,像《中国儿童百科全书》、《21世纪少年儿童百科》、《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等等。这些书部头大,知识面相当广泛,但趣味性差,孩子拿起来就有抵触心理,难以卒读。

  3.还有些少儿科普图书文字量大,专业术语堆积,语言晦涩难懂,图片不丰富,这些都给少儿阅读制造了障碍。

  因此,出版社要想在内容和形式上抓住读者,首先应该认识到面对少年儿童这样的读者群,纸介质的科普图书的竞争对手很多,像电视科教片或动画片以及网络媒体可谓赏心悦目,容易拉近孩子们和科学的距离。因此少儿科普图书一定要能够超越竞争对手才能为孩子们所接受。那么什么样的少儿科普图书才能俘获少年儿童的心呢?

  如果一个人能够充满好奇心、兴味盎然地去探索知识,那么这种积极的情绪会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今年,接力出版社从法国伽利玛出版社引进出版了《第一次发现》丛书。这套丛书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运用解剖学原理,采用透明胶片双面印刷,激发了孩子们亲身体验探索的热情,也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简单的文字、少儿化的语言、幽默的风格,这些可以减轻少儿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疲劳感”,增加他们的阅读兴奋点,提高阅读效率。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妙趣科学立体翻翻书》系列具有很强的互动和趣味性,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参与其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像《地球》含有世界地图拼图游戏,《宇宙》含有星空转盘等等。该套丛书还幽默地回答了孩子们各种各样的问题,颇受孩子们喜欢。

  2002年,新蕾出版社从美国引进出版了《神奇的科学实验》丛书,含《光和声》、《力和运动》、《电和磁》。孩子们在动手的同时体会到了科学的玄妙,深受小读者喜爱,仅半年就重印三次,达1.3万套。2004年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引进出版了《可怕的科学》系列丛书,该丛书将幽默与科学知识完美结合,可谓少儿科普书的旗帜性出版物,获得了世界最著名的科普图书大奖安万特奖,一进入市场就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

  少儿科普读物的读者群是广大少年儿童,他们的特点是好奇心强、注意力不持久等,因此少儿科普编辑必须学会蹲下身来,通过孩子的视角看待世界,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吸引小读者。

  已出版近半个世纪、印数超过1亿册的《十万个为什么》,在我国目前仍然是无法赶超的传奇,是科普界的超级畅销书。《十万个为什么》的成功有很多因素,比如当时图书品种匮乏的出版背景,独创性地采用了问答式出版模式及百科丛书类型,等等。然而,本套丛书之所以能够常销几十年,深刻地影响我国几代读者,正是源于编辑能够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选择了最合适的作者,并与之通力合作。

  出版属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归根结底在于创新。而编辑作为出版业的核心生产力,肩负着创新的使命。对于少儿科普编辑来说,墨守成规是最可怕的,绝不能止步于普通读物,而应该尝试各种新点子,将无尽的创意注入图书之中。比如,可以将传统的科普内容融入文学读物之中,利用孩子喜欢的紧张探案、私密日记、法庭辩论等多种内容形式展现科学魅力;利用玩具书与书玩具、三维立体书、“声画全媒体”电子书、科普实验包、游戏动漫等多种外在形式,跳脱单纯纸质书的固有模式,让孩子动手动脑,在玩儿中学科学。

  举个例子,法布尔的《昆虫记》是一部不朽的科普著作,但是如果只是出版译本就毫无创新特色。目前在市场上畅销的《昆虫记》类型图书,都是各大出版社的科普编辑进行了精心的策划,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昆虫记”系列(语文新课标必读、无障碍阅读、励志版)将生僻词、重要人物、重点语句、引用内容等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精评,着重突出“无障碍阅读”;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法布尔昆虫记》(儿童彩图版)配上充满童稚的插图,畅销350万册,此外还有邀请知名翻译家重译的名家名译版、包装精美的珍藏版,等等。

  少儿科普作品的出版往往不是作者的个人行为,必须依靠团队进行缜密的选题策划和环环相扣的出版流程,在各个环节中,都需要编辑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在版权环节,常常会进行一场又一场马拉松式的商务谈判。对内要说服和统一出版集团内部的思想,对外要与编辑、作者或版权输出机构协商一致,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编辑发挥观察能力、决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审稿环节,对于少儿科普作品来说,往往不仅包括专业性知识内容,还涉及到大量的照片、插画等说明性图片,因此,整个过程涉及的人员包括作家、插画家、摄影师、设计师等多个社会角色,这就要求编辑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在营销环节,往往要求少儿科普编辑与少儿、家长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因此需要编辑具有独特的亲和力,要与孩子自如互动,以此获得第一手的市场反馈信息。

  少儿科普编辑与一般的少儿图书编辑的区别在于,少儿科普读物的知识涉猎面更广,涉及天文、地理、生物、自然、数学、物理、化学等,因此,不仅要求少儿科普编辑的语言驾驭能力较强,而且必须是个“杂家”。优秀的少儿科普编辑往往有着科学背景,在进行市场调研、审理稿件以及与作者沟通等方面,能够利用自己的背景知识更好地参与其中。

  少儿科普编辑作为知识产业的从业者,不能只满足于旧有的知识储备,必须让自己时刻处于学习状态中,具备批判精神和知识更新的能力。少儿科普编辑还应当多结交各学科领域的科学工作者,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掌握各学科的最新动态发展。

  编辑修改稿件其实就是一次再创作。少儿科普编辑在审阅、修改稿件时,既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和发掘原稿中的潜在价值,也要有“为他人作嫁衣”的精神,对稿件进行选择、优化和加工,并且在加工修改稿件中,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对于科学工作者的稿件,少儿科普编辑可以利用自己的出版经验,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对稿件加以润色;而对于文学造诣较高而专业性不强的作者来稿,编辑应当利用自己的专业背景和出版经验,判断稿件中是否有科学性错误,并加以改正。有时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作者面对编辑改回的稿件,情不自禁拍手叫绝:“对!我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只是我没找到这样的表达方式。”这就说明了再创作的重要性。

  再创作并不是天赋,而是新时代的少儿科普编辑必备的个人素质。编辑在职业生涯中,是可以通过经验的积累和自己的努力,获得再创作的能力的。少儿科普编辑不能拘泥于认为自己只是编辑这种思想,而应当时刻怀有再创作意识,与作者进行密切的沟通交流,共同铸造科学性与普及性完美统一的少儿科普作品。

  在今天,“完美主义”这个词也许谈不上是一个纯粹的褒义词,然而一旦从事了出版行业,就意味着必须成为一个标准的完美主义者。从市场调研开始,经历图书选题策划、确定作者、组稿、设计版式、改稿、与作者沟通、印刷、营销等流程,整个过程都必须精益求精。少儿科普读物的读者群是广大少年儿童,传播的内容又是科学文化知识,因此,图书质量必须严上加严,一旦出现了错误,尤其是科学性错误甚至伪科学,就会对少年儿童造成严重影响。

  优秀的少儿科普编辑一心想完善自己编辑的图书,竭尽全力达到自己设定的最高标准:他们在书稿的质量上字斟句酌,为了某个独特的创意而绞尽脑汁,因为图书的某个细节而与排版部门“打架”,为了一张图片而辗转于各家图片数据库。

  我国的出版业刚刚转企改制后不久,少儿科普出版面临更大的难题:体制改制后的余痛未消、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数字化出版浪潮的冲击、原创资源严重不足,等等。只有真正热爱这个行业,只有有耐心、有勇气、有担当的少儿科普编辑,才能开拓我国少儿科普出版业的继续发展之路。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一位能胜任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具备三方面的知识:学科知识,即教师所具备的特定学科的知识;条件性知识(conditional knowledge),即教育教学中所运用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实践性知识(practical knowledge),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调控课堂情境的相关知识(详见林崇德、申继亮、辛涛,1996)。与中小学教师相比,在学科知识方面,幼儿教师更需要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在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方面,更需要根据学前教育阶段幼儿身心快速发展的特点灵活选择课程并开展活动,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但对一线幼儿教师的调查发现,幼儿教师普遍在唱歌、弹琴、画画等艺术领域内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年轻教师此方面技能有衰减趋势;教师知识面不够广,人文与科学素养不够;儿童发展理论、师生互动、儿童动机的激发、个体差异、学习与认知过程、教育评价、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计划与目标的制定等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还比较差,也没有形成科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来指导幼儿教育实践的意识和氛围,也缺乏对课堂的有效组织与管理,缺乏对课堂事件的灵活处理的实践性知识。这反映出我国高校在幼儿教师的培养中存在问题,反映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出现偏差。

  学前专业课程设置过分强调专业课程,普遍缺少提升学生人文和科学素养的通识类课程,更缺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综合性课程,导致学生时也能和知识面的狭窄,难以满足信息化时代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

  据调查发现,各高校学前专业的选修课程学分只占课程总学分的20%―30%不等,而必修课程高达70%―80%,学生也不能跨学科跨专业在全校内选课,这种情况限制了学生对课程的选择,难以照顾到学生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化发展需求,导致学生学习热情的降低,影响到学生综合性素养的培养。

  在专业课程中,教育与心理领域的基础理论课比例过高,分科过细,包括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特殊教育学、教育评价学、学前教育史、教育科研方法、比较教育学、教育哲学、幼儿园管理、幼儿园课程、儿童游戏等等,实践类课程所占比例和时间不足。而且课程内容陈旧、空泛、单一,与实际脱节,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后只获得了一个个学分和抽象、呆板、孤立的概念和原则,而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时却不知道该怎么办,甚至有学生反映考试完后甚至连一些概念原理原则都没留下,这就难以达成培养高素质教师的目标。另外,一些课程重复设置,如将教学法细分为活动指导总论、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指导、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指导、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指导、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指导等,这是典型的分科思维,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纸上谈兵,学生仍然不知道为什么而教、、教什么样的人、在什么地方教、、教什么、、怎么教、用什么去教、用什么评价和怎样评价以及怎样改进教学和学习,以及各种具体的教学情境性知识。

  教师的的工作具有明显的情境性的特点,很多情况需要教师机智地对待,需要面对不确定性的教学条件能在复杂分析思考后采取适合特定情境的行为。这种情境性知识具有明显的经验性,来源于教师将教育心理学知识灵活运用的个人实践。因此,教育实习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积累教学实践知识的重要一环。但是,学前专业教育实习的时间普遍偏短,而欧美等国的师范生整个培养计划中约有一半时间在学前教育机构中体验各种教育教学工作。目标简单,很多学生只将实习目标定位为学会上课。流于形式,只局限于跟班听课、讲课、组织活动、实结。这样的实习,难以使学生迅速积累个人实践知识,掌握较全面的教育教学技能。

  高校与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相比,艺术体育类课程普遍课时偏少,影响了学生这方面的技能的形成和素养的提高,也影响了学生采用多样化方式开展教育活动的能力,给儿童家长和一线幼儿教师造成什么都不会的印象。

  从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出发,增设有利于促进学生科学和人文素养的跨学科跨专业的通识类课程,保证学生的一专多能。这类课程并不是指当今高校非常重视的计算机、英语等工具类课程。增加选修课比重,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自我发展的机会,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的目标,缩减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比例,改变过细的分科,整合课程门类,精选未来教育教学中所必需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可以将普通教育学和学前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和学前心理学合为一门课程,将特殊教育学、教育评价学、学前教育史、教育科研方法、比较教育学、教育哲学等课程列为选修,将教学法类课程也有机整合,不必分科开设,最多把艺术活动指导单独列出。在课程内容上,按照具体学科的特点,本着少而精,博而通,强化基础,反映学科前沿的原则,构建新的基本内容,加强与幼儿园教育实践的联系,增加课堂训练的机会。

  增加实习见习的机会和时间,将课程计划一半的时间安排为各种教育见习和实习,并分散到各个学期进行,根据相关课程教学的需要,采用更为灵活的见习实习安排;第二,在内容上,进一步拓展学生实习的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习幼儿园的教学与管理,形成较全面的教育教学技能和素养。

  [1]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

  [2]申继亮,李琼.从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状况看师范教育的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1,(11)

  没有欢庆的锣鼓,没有震天的鞭炮,有的只是专家们一声声细心的问诊。在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里,李桥儿童医院迎来了11周岁的生日。为了回报社会,医院组织了“庆六一、迎院庆”大型义诊咨询活动,以此庆祝生日。

  上午9时,义诊活动刚刚开始,每位专家面前就围拢了大量等待义诊咨询的家长。内科、外科、中医科、保健科、皮肤科、口腔科、眼科等科室专家就家长提出的儿科常见病、儿童营养缺乏病、儿童生长发育、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儿童湿疹等多方面问题做了解答,极大地满足了儿童家长的健康需求。11时,义诊现场骄阳似火,气温很高,家长们热情也很高,尽管来得人很多,但专家们丝毫没有懈怠,耐心细致地解答着家长们的每一个问题……

  李桥儿童医院院长李兴才表示:作为一家儿童健康医疗机构,医院肩负的任务不仅仅是救死扶伤,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担当起社会之责、民生之责,医院成立的初衷就是为普及儿童健康常识,缓解京东及其周边地区儿童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尽一份力。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医院门诊量不断增加,科室建设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建立了以专科、专家、专病、专药为特点的儿童医院。目前,医院职工200余人,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医疗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年平均接诊病人30万余人次,留观患儿10万余人次。

  李桥儿童医院科室设置健全,医疗力量雄厚。目前,设有内科、外科、中医科、五官科、康复科、皮肤科、药剂科、检验科等15个专业科室,普通病床100张,康复病床150张。现有儿科各专业专家70多人,其中国内知名专家30多人。医务人员以精湛的医疗技术、深厚的医学素养为患儿提供一流的医疗服务。X光检测系统、彩色超声诊断仪、微量元素检测仪、心电监护仪等先进的医疗设备,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技术支持。

  全面细致的服务、整洁舒适的就医环境、井然有序的工作流程、温馨暖人的爱心标语以及医务人员热情的笑脸,使前来就医的患儿及家长切实地感受到了医院良好的人文环境。

  医院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积极开展各类儿童健康服务活动,义诊活动已成常态化,医院不仅在每年的六一儿童节举办义诊活动,还在“哮喘日”等特定的健康日坚持开展义诊活动。此外,医院还联络幼儿园、中小学开展健康体检及健康知识公益讲座宣教活动,普及儿童健康常识。

  自2009年起,医院积极组织策划大型健康知识讲座活动“走进幼儿园,专家面对面”。“走进幼儿园,专家面对面”活动是医院专门为学龄前儿童打造的一档健康知识宣教活动,医院定期选派专家前往周边各大幼儿园与儿童家长面对面讲座交流,专家从小儿感冒的预防、如何使用抗生素、带口罩的益处及生活环境如何消毒等方面入手,系统而全面地对传染病的预防进行了讲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小朋友壮壮的妈妈听完讲座后深有感触地说:“这个讲座举办得太及时了,平时工作忙总是忽视孩子的健康问题,医院考虑得太周到了,把健康送上门来,真是太方便了。”

  “走进幼儿园,专家面对面”活动已开展了两年,共举办了12期,受益儿童上千人,受到家长及幼儿园老师的热烈欢迎。

  为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和掌握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和身体健康状况,做到及早发现疾病,及时矫正生理缺陷,保证孩子健康成长,医院组织开展了儿童公益健康体检活动。

  2011年6月21日,医院组织医护人员走进红缨连锁幼儿园,为100多名小朋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健康检查。针对体检中发现的问题,医生们从饮食、儿童保健用药方面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同时为参加体检的小朋友建立了健康档案,呵护孩子的身体健康。

  为方便学龄儿童进行健康体检,医院利用寒暑假分别举办了寒假儿童公益体检活动和暑假儿童公益体检活动,并简化体检流程,家长们只要带着孩子在前线服务部领取一张体检表就能够参与体检活动,体检内容包括口腔科、耳鼻喉科、眼科、中医科、外科5个科室的检查。寒暑假期间医院共为顺义、通州、怀柔、密云等周边区县3000余名儿童进行了健康体检。医护人员在为孩子们细致、认真的检查同时,也根据体检结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治疗建议。

  据医院门诊部副主任斯琴介绍,在来院体检的儿童中,有口腔问题的孩子比较多,特别是龋齿。有的孩子因为发现得晚,治疗过程比较麻烦,给孩子带来极大痛苦。她建议家长们最好定期带孩子去医院做口腔检查,尽早发现问题,不要等到已经形成龋齿才进行治疗。

  小朋友欣欣的妈妈表示:“这样的体检活动不仅帮助孩子找到了健康隐患,更重要的是在检查过程中医生帮助孩子们树立起了保健意识。”

  李桥儿童医院健康公益活动的开展受到了家长及老师的热烈欢迎,也引起了顺义区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为了惠及更多儿童,顺义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与李桥儿童医院达成共识:充分发挥医院的资源优势,共同对中小学生的健康问题进行干预治疗,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保障全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2011年9月14日,新学期伊始,李桥儿童医院与顺义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合作正式拉开序幕,医院与保健所约50余名工作人员深入顺义校区为广大中小学生进行免费公益体检。查体项目包括:学生基本情况(身高、体重等)、外科、内科、口腔科、眼科及部分检验内容(血色素等)。体检活动持续三个半月,医院选派五六名眼科医护人员,全面负责眼科体检工作,每天大约有1000余名学生接受视力检测及沙眼等眼科相关疾病的筛查。

  9月14日,体检活动率先在双兴小学展开,共为24个班级的876名学生进行了体检,发放阳性体征复诊通知单289张。

  与此同时,医院内部积极做好接诊准备工作:宣传信息办公室建立了体检学生信息数据库;前线服务部增加了咨询服务电话并组织人员预约登记;科室主任及医护人员制定了相应诊疗流程并保证值班力量,确保接诊工作顺畅,尽最大努力为辖区学生健康服务。

  李桥儿童医院通过开展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全面、动态地掌握了孩子的生长发育状况以及传染病、常见病发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健康干预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2012年医院创新活动方法,推出“健康大讲堂”,通过网站、微博、短信平台等渠道告知家长讲座信息,许多家长闻讯前来听讲座与专家互动。目前,活动已成功举办了四期,耳鼻喉科、中医科、保健科、皮肤科专家分别就“儿童鼻炎的危害”“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中医治疗”“小儿皮炎湿疹的防治”等话题进行了讲解。

  李桥儿童医院院长李兴才表示,为儿童健康服务的路还很长,今后医院会不断推出各种儿童健康公益活动,解决家长们最为关心的问题,真正让医院的健康关怀渗透进每一个孩子的生活。医护人员会一如既往地用精湛的技术、热情的服务守护每一位儿童的健康。

  一、卫生行政部门切实将儿童保健工作纳入工作的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儿童保健网和建设一支儿童保健专业队伍。

  三、儿童医院、妇产医院、妇幼保健院(所)、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综合医院儿科必须承担儿童保健任务,协助同级儿童保健机构解决疑难问题,培训人员,指导开展科研工作。

  四、各级儿童保健机构开设儿童保健门诊,建立儿童保健责任地段或开展儿童保健试点,以点带面的指导基层医疗保健单位开展儿童保健工作。

  1.对新生儿、婴幼儿、体弱儿(佝偻病、营养不良,缺铁性贫血、早产儿、低体重儿等)按常规管理,建立系统管理的册(卡)新生儿期访视率达90%以上;

  2.对7岁以下儿童根据年龄特点进行定期体检(1岁内每3个月1次,1至3岁每半年1次,3岁以上每年1次)。受检率:集体儿童达90%以上,散居儿童达70%以上,儿童体格发育水平超均值者达55%以上;

  (二)做好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工作。对佝偻病、缺铁性贫血要早防早治,矫治率达95%以上。佝偻病患病率在近两三年的基础上使其下降20%至30%,控制Ⅱ度,消灭Ⅲ度。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在近两三年的基础上使其下降20—30%,控制中度,消灭重度。消灭喂养不当引起的Ⅱ度营养不良。肺炎、腹泻,通过试点摸清情况,采取措施,积极防治,使发病率逐年下降。

  (三)指导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督促检查落实《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做好实验性和示范性托儿所的保教工作。

  (四)普遍开展儿童保健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儿童营养、母乳喂养和防病知识的宣传,有针对性地编写各种通俗易懂的宣传材料,普及科学育儿知识。

  八、掌握完整系统的科学资料和数据。应有基本情况,系统管理情况,儿童生长发育水平,佝偻病和缺铁性贫血患病情况及婴儿死亡率等方面的资料。要及时、准确的统计分析,以指导工作。

  九、开展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常见病、多发病、儿童营养、体格锻炼、早期教育、神经精神保健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工作。

  一、卫生行政部门能将儿童保健工作纳入工作议事日程,建立儿童保健网和建设一支儿童保健专业队伍。

  三、儿童医院、妇产医院、妇幼保健院(所)、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综合医院儿科应承担儿童保健任务,协助同级儿童保健机构解决疑难问题,培训儿童保健人员。

  四、各级儿童保健机构开设儿童保健门诊。建立儿童保健责任地段或开展儿童保健试点,以点带面的指导基层医疗保健单位开展儿童保健工作。

  1.对新生儿、婴幼儿、体弱儿(佝偻病、营养不良、缺铁性贫血、早产儿、低体重儿等)按常规管理,要建立系统管理的册(卡)。新生儿期访视率达75%以上;

  2.对七岁以下儿童根据年龄特点进行定期体检(1岁内每3个月1次,1至3岁每半年1次,3岁以上每年1次)。受检率:集体儿童达75%以上,散居儿童达55%以上。儿童体格发育水平超均值者达50%以上。

  (二)做好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工作。对佝偻病、缺铁性贫血要实行早防早治,矫治率达90%以上。“两病”患病率在近两三年的基础上分别下降15—20%。佝偻病控制Ⅱ度,消灭Ⅲ度。缺铁性贫血控制中度,消灭重度。消灭喂养不当引起的Ⅱ度营养不良。肺炎、腹泻,通过试点摸清情况,采取措施,积极防治,使发病率逐年下降。

  (三)指导托儿所、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督促、检查落实《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做好实验性和示范性托儿所的保教工作。

  (四)普遍开展儿童保健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儿童营养、母乳喂养和防病知识的宣传,有针对性的编写各种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普及科学育儿知识。

  初级的培训1个月,中级的培训3个月,高级的专业进修3至6个月,5年内轮训儿童保健人员的70%。

  八、有必要的统计资料和数据,应有基本情况,系统管理情况,儿童生长发育水平,佝偻病和缺铁性贫血患病情况及婴儿死亡率等方面的资料。及时、准确的统计分析,以便指导工作。

  一、卫生行政部门切实将儿童保健工作纳入工作的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儿童保健网和建设一支儿童保健专业队伍。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要装备开展儿童保健工作的必要设备,充分发挥业务指导作用。

  二、县医院儿科(内儿科)要开展儿童保健工作,协助县妇幼保健机构解决疑难问题,培训儿童保健人员。

  乡镇卫生院要有专人负责儿童保健工作,开展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做好儿童保健工作。

  1.对新生儿、婴幼儿、体弱儿(佝偻病、营养不良、缺铁性贫血、早产儿、低体重儿)按常规管理,要建立系统管理的册(卡)。新生儿期访视率应达85%以上;

  2.对7岁以下儿童根据年龄特点进行定期体检(半岁前体检两次,半岁至3岁每半年1次,3岁以上每年1次)。受检率:集体儿童达80%以上,散居儿童达60%以上。儿童体格发育水平超均值者达55%以上。

  (二)做好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工作。对佝偻病、缺铁性贫血要早防早治,矫治率应达90%以上。“两病”患病率在近两三年的基础上分别下降20—30%。消灭喂养不当引起的Ⅱ度营养不良。肺炎、腹泻通过试点,摸清情况,采取措施,积极防治使发病率逐年下降。

  (三)托幼机构有健全的保健制度和合理的生活日程,有必要的设备和玩、教具,有儿童午睡的地方,办好伙食,开展适合各年龄特点的教养工作。

  (四)普遍开展儿童保健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儿童营养、母乳喂养、体格锻炼、教养、常见病、多发病等卫生知识的宣传。有针对性的编写各种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普及科学育儿知识。

  七、掌握完整的资料和数据。应有基本情况,系统管理情况,儿童生长发育水平,佝偻病和缺铁性贫血及婴儿死亡率等方面的资料。要及时、准确的统计分析,以便指导工作。

  一、卫生行政部门能将儿童保健工作纳入工作议事日程,建立儿童保健网和建设一支儿童保健专业队伍。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要发挥业务指导作用。

  二、县医院儿科(内儿科)要协助县妇幼保健机构开展儿童保健工作。乡镇卫生院要有专兼职的业务人员负责儿童保健工作,开展儿童保健系统管理。

  1.对新生儿、婴幼儿、体弱儿(佝偻病、营养不良、缺铁性贫血、早产儿、低体重儿)按常规管理,要建立系统管理的册(卡),新生儿期访视率在65%以上;

  2.对7岁以下儿童根据年龄进行定期体检(半岁前体检两次,半岁至3岁每半年体检一次,3岁以上每年1次)。受检率:集体儿童达70%以上,散居儿童达50%以上,儿童体格发育水平超均值者达50%以上。

  (二)做好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工作。对佝偻病和缺铁性贫血要进行防治,矫治率达85%以上。“两病”患病率在近两三年的基础上分别下降15—20%,因喂养不当引起的营养不良,其构成比中Ⅱ度应控制在3%以下,消灭Ⅲ度。

  (四)开展儿童保健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儿童营养、母乳喂养、体格锻炼,常见病、多发病等卫生知识的宣传。有针对性的编写各种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普及科学育儿知识。

  七、有必要的统计资料和数据。应有基本情况,系统管理情况,儿童生长发育水平,佝偻病和缺铁性贫血及婴儿死亡率等方面的资料,及时统计分析。

  一、卫生行政机构有人分管儿童保健工作。县妇幼保健机构有儿童保健组,开展儿童保健工作,承担对基层儿童保健工作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

  三、能开展一些新生儿、婴幼儿保健工作。新生儿期访视率在50%以上。对3岁以下儿童每年进行1次体检,受检率达50%以上。对佝偻病、缺铁性贫血,矫治率应达80%以上。使其患病率逐年下降。婴儿死亡率降至45‰以下。

标签:

推荐资讯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86 0932 8888

微信咨询
BWIN·必赢(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返回顶部